
10月10日,AI芯片巨头英伟达遭遇了史诗级暴跌,单日市值蒸发1.6万亿元人民币,跌幅高达9.53%。这一事件不仅创下美股历史上最大单日市值蒸发纪录,也反映出半导体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。

英伟达的暴跌并非孤立事件。当天费城半导体指数下跌1.84%,台积电跌幅超过3%,整个半导体板块集体承压。这已是英伟达年内第二次遭遇万亿级市值蒸发:6月登顶全球市值榜首后,其股价两日内蒸发1.6万亿元;加上此次暴跌,累计蒸发规模超过3.2万亿元。

市场情绪逆转迅速。就在暴跌前一周,黄仁勋还在CES展会上高调展示Blackwell芯片和机器人技术,推动市值创下历史新高。然而投资者似乎突然意识到,当一家公司的动态市盈率达到45倍(行业均值约25倍),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踩踏。

高管减持潮引发信任危机。数据显示,拆股后英伟达高管累计套现超7亿美元,其中黄仁冠5天套现5.7亿元。这种“内部人看空”行为放大了市场对拐点的恐慌。

产品迭代方面,RTX5090D显卡性能缩水29%引发市场失望,而Blackwell架构量产又受台积电3nm产能瓶颈制约。尽管黄仁勋强调Hopper架构需求强劲,但三季度营收增速放缓至两位数的预警,暴露了产品迭代断层风险。

竞争对手也在加紧围剿。AMD的MI300X芯片组正加速渗透微软、Meta等客户;亚马逊Trainium2与谷歌TPUv5掀起云巨头自研芯片替代潮。地缘政治因素更添变数:台积电3%的跌幅折射供应链风险,中概股分化则暗示技术路线重构。
摩根士丹利关注的毛利率红线已从78.4%回落至75.1%,而英伟达500亿美元回购计划与研发投入的平衡令人担忧。CUDA生态能否抵挡开源框架冲击?地缘政治会否割裂全球供应链?当光子芯片、存算一体等新技术路线涌现,GPU的算力霸权还能维持多久?
英伟达的暴跌标志着半导体行业从“算力崇拜”向“价值重估”的转折。投资者需要关注三个关键指标:AMD竞争产品的市场反馈、云巨头自研芯片替代进度、台积电产能恢复情况。唯有技术护城河与商业落地能力兼备的企业,才能穿越周期。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